为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心理支持工作的相关通知精神,贵州医科大学高度重视、迅速响应、精心组织、积极筹备开通面向全校师生的心理支持渠道,为大家开出“心理处方”、提供心理服务,为维护疫情期间学校与社会安定和谐不断做出“心”贡献。
在学校领导的部署与支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制定疫情期间全校师生心理应急预案。通过心理热线、QQ在线咨询、问卷调查、宣传教育、线上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缓解我校师生因疫情影响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惧、失眠及严重精神障碍等心理应激反应。
一、开通心理热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组建一支由12名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组成的抗疫心理支持团队,面向全校师生公布我校心理支持热线(400-851-3300),热线自2月5日开通以来,累计接听30余名来访者的咨询电话,及时疏导了师生的不良情绪,有效降低了心理应激相关危机事件的发生;心理中心副主任彭丹副教授加入“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咨询师队伍,为全国,特别是湖北疫区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及普通民众等提供心理咨询及热线服务,截止目前共咨询13人次,且持续接访至疫情完全结束;此外,心理中心还组织接听热线咨询师参加“教育部思政司开展的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系列培训”,不断提升心理支持热线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保证心理支持服务效果。

二、利用QQ平台,进行网络心理辅导
为做好我校疫情期间心理健康工作,2月2日正式开通面向全校师生的网络心理辅导,12名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实行轮流值班制,通过QQ平台提供在线心理咨询与辅导,截止目前共接待咨询70余人次;心理中心主任王艺明教授、副主任彭丹副教授等5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贵州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支持网络辅导服务平台”,参与了平台的组织、建设和运营等相关工作,为全省民众提供心理服务,我校心理咨询师累计咨询10余人次,审核修改宣传文稿5篇;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援助督导,进一步提升服务技能。

三、开展问卷调查,掌握心理健康状况
为全面掌握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心理中心联合贵医附院心理科设计了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分批次发放给各二级学院学生填写,全校共7950名学生填写了问卷,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出463名学生存在心理困扰,心理中心随即组织志愿者对其进行回访,并做好相关记录。通过回访,发现有20名同学需要心理干预,并为其匹配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帮助解决了心理困扰,维持健康心理水平。

四、运用新媒体,做好心理宣传与教育
心理中心主任王艺明教授接受了贵阳4频道、《直播贵阳》栏目组记者采访,就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常见的心理反应,不同群体应如何理解和应对做出了科学的解答;通过制作宣传幻灯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心理危机分析及心理干预)来帮助不同人群认识疫情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同时,心理中心还组建了“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推文工作小组”,通过微信公众号(贵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QQ官方账号推送原创心理支持、个人心理调适文章、图片或视频,同时转载权威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科普知识,累计发文80余篇,其中原创文章15篇。

五、利用网络渠道,开展线上心理活动
为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缓解长时间宅在家中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帮助尽快调整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心理中心结合当下实际,开展了文稿征集和线上读书会等线上活动。文稿征集累计收到28篇原创稿件,筛选了6篇优秀稿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分享;线上读书会共70名同学参与,通过线上阅读、分享、交笔记等形式促使参与者自我成长。
随着一系列心理支持服务工作的开展,我校师生因疫情所致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已明显减轻,掌握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师生的焦点已从疫情前期的恐惧、焦虑和疑病的不良情绪转向了对疫情相关政策,复工、复学时间,网络课程的关注,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师生的应急抗压能力,从而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目前我校疫情期间心理支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疫情尚未结束,全校师生复工、复学在即,从长时间“家中宅”的状态回归“课堂”,可能产生一些心理不适和负面情绪,届时,可能会涌现大量的心理求助。贵州医科大学所有抗疫心理咨询师将继续坚守工作岗位,不断提升自我心理援助技能,为进一步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心理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