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早在1890年提出了自我(self)的概念,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在现代心理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自我”概念是将“自我”等同于“自我意识”,指人们对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或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意识和体验。
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一)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积极的自我体验可以促进个体的行为效率
(三)科学的自我调控是个体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发展的矛盾
大学生自我的发展经历着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的过程。当处于青少年早期时,他们常常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而在大学时他们开始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当目光朝向自己的内部时,原来的自我就一分为二: 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主体自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客体自我)。这种“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分化使大学生对自己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也增加了大学生内心的矛盾、激动、不安和焦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较大差距。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以及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特点。
2.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概括出大学生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基本成熟,使他们渴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他们在经济、情感上又对父母和朋友存在深深的依赖,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这种依赖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3.自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自尊感是个体能悦纳自己,尊重自己、对自己抱以肯定的态度。自卑感则是个体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他们是自我体验中的两种相互的情感,是在大学生身上,这两种情感经常交织在一起,一般来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这与他们在中学时代与其他同学相比更为优秀有关,而进入大学后,在与其他同学重新比较后,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见了,从而感到焦虑、痛苦,自卑感强烈。
4.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他们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倾吐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但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存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 正是这种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使得不少大学生都有孤独的感受。
5.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的矛盾
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追求上进时存在困难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听之任之。但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暂时的退缩之后,又不甘心放弃,心中依然渴望追求与进取。